中國疆域之流變
歷史上中國的版圖變化很大。中國華夏族最早活躍於中原一帶,其他地帶則分佈著東夷、百越、楚、羌、藏緬、匈奴、鮮卑等族人。夏商周以後中國的疆域逐漸擴大,秦帝國的建立基本上奠定了中國核心地帶的主要基礎。在唐朝由於文明昌盛、多國自降或來貢,使得版圖向西擴展;直至元朝中國的疆域達到鼎盛,受到蒙古族的統治,帶來北方草原民族的剽悍武力,使得版圖更一度擴及歐洲地區,當時造成歐洲各國的恐慌,稱為「黃害」;明清以降中國的疆界又回縮,最後在清末政府積弱不振且屢受外國侵略的影響之下,更失去大片北領,並割去黑龍江以北、烏蘇里江以東、庫頁島等屬地;中華民國建立十年後蒙古國獨立,再使中國地區的版圖北面凹陷。
今日中華民國官方的地圖仍視蒙古為中國的一部分,若以這個方式看待中國,它的範圍形狀如同一片秋海棠的葉子;而實際上目前中國的版圖,從文化、政治、血統、民族意識而論,比較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界。以下對於中國疆界之介紹將著重在當今的範圍論述,其餘時期的地理概念則可參看各朝代之歷史。
自然地理
1998年版中華民國全圖中國地形複雜多樣。地勢西高東低,成三級階梯:西南部是「世界屋脊」,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,地勢最高,為第一階梯;以崑崙山脈、祁連山脈、橫斷山脈為界,向東向北下降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,為第二階梯;在大興安嶺、太行山、巫山、武陵山、雪峰山一線以東多為平原和丘陵,為第三階梯。中國山區廣闊,山地、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。中國地理有四大高原,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說,依次為青藏高原、雲貴高原、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;塔里木盆地、準噶爾盆地、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;東北平原、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。另有大地形區東南丘陵。
長江和黃河是中國最長的兩條河流,其他主要河流有黑龍江、珠江、淮河等。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。
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、亞洲東部,以逆時針看,分別與朝鮮、俄羅斯、蒙古、哈薩克、吉爾吉斯、塔吉克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尼泊爾、不丹、緬甸、寮國及越南共14個國家接壤。大陸海岸線長1.8萬多千米,東隔黃海、東海與韓國、日本、琉球群島及菲律賓遙遙相望,南隔南海與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及汶萊相望。沿海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。
中國南北方向跨緯度較大,達49度,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,最冷月均溫0℃等溫線大致沿秦嶺—淮河一線分佈;漠河鎮與海口市的1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50℃。夏季,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,各地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℃以上。中國冬季氣溫最低的地方在黑龍江的漠河鎮,1月平均氣溫為-30.6℃,極端最低氣溫-52.3℃;氣溫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島附近,1月平均氣溫為22.9℃。中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自治區的吐魯番,7月平均氣溫為33℃,極端最高氣溫49.6℃。
人文地理
有多種對中國地區的習慣的劃分方法。
按照大行政區劃分有以下兩種:
華北,東北,華東,華中,華南,西南,西北。
華北,東北,華東,中南,西南,西北。
按照經濟戰略劃分:中國東部,中國中部,中國東北,中國西部。
按照南北劃分為南方和北方,中國以秦嶺和淮河為南北分界,這種劃分一般只限於漢族主體居住區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北京,中華民國的首都是南京,中華民國政府當前所在地為臺北。除了北京和南京外,歷史上的中國還曾長期以西安、洛陽、開封、杭州為國家的施政中心。
當今中國的領土範圍請參見:中華民國、中華人民共和國、台灣問題、藏南、南海諸島、黑瞎子島、釣魚臺列嶼、外蒙古、帕米爾高原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 Five Filters recommends: 'You Say What You Like,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' - http://www.medialens.org/index.php/alerts/alert-archive/alerts-2013/731-you-say-what-you-like-because-they-like-what-you-say.html